一、水痘
1.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且仅对人有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疱疹的疱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传染性强。
(1)“痘痘”潜伏期
身上无疹子,但是很多人都会感觉疲劳,略有感冒症状,有些也表现出无症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一定要好好休息,多喝水,减少压力,这样可以减轻发病的程度,对预后有很大的好处。
(2)“痘痘”浮出水面
感冒症状加重,身上开始出现疹子,主要集中在胸前和背部,然后是四肢,面部相对比较少。一般是水疱和疹子同时存在,小的如芝麻大小,大的可见有蚕豆般大小。前三天,水疱和疹子会有奇痒的症状。
(3)“痘痘”大军来袭
大约在发病后四五天,水疱和疹子越来越多,呈现为红色片状,体积有明显增加,表现出又疼又痒的状态,还有新的水泡和疹子不断出现。
(4)“痘痘”大军撤退
发病后大约一到两周后,水疱慢慢被吸收,疹子也慢慢消退,开始出现结痂的状态,新的水疱和疹子基本没有再出现,随后结痂脱去,并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暂时性色素沉着的区域。
2.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3.传播途径
在皮疹发作前48小时持续到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传染性强,在学校或者人群聚集接触后,易感者80-90%发病,必须严密隔离。
4.人群易感性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通常发生在儿童期,大多数健康的幼儿在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自行克服水痘,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而言,属于严重疾病。
5.发病后处理
(1)疑似感染者,戴口罩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遵医嘱用药治疗。
(2)感染者立即停课,隔离至疱疹结痂,有条件者可回家隔离,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活动,拿医院康复证明方可解除隔离。
(3)被感染者接触过的衣物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暴晒消毒。门把手,家具、地板等物品,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餐具专用并煮沸消毒。
(4)维持良好的个人,居室通风,勤换衣服, 勤洗手,如外出要戴好口罩,防止咳嗽、打喷嚏时带病毒的飞沫飞溅。
6.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
2、密切接触者接触感染者后,应在3周内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3、如果机构有疫情爆发,应禁止一切聚集性活动,加强开窗通风。
4、如学生患上水痘,应第一时间通知学校。
5、以多种形式宣传告知该病的危害与防治知识。
二、流感
1.什么是流感?
流感病毒包括甲型(A)、乙型(B)、丙型(C)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不同的亚型,在人群中流行的是H1N1和H3N2。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最强,可引起散发、流行,一些大的变异往往可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仅引散发和起局部地区的流行,其宿主主要是人。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最稳定,主要导致散发感染。
2.流感、感冒 傻傻分不清楚?流感对人类危害大吗?
3.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4.流感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但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差,对于流感病毒的承受能力差,一旦感染了流感,也不容易控制,容易并发急性肺炎等造成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肥胖者,也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袭击。因此,对这些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5.防治
(1)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流行性感冒,是目前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
(2)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能防止细菌、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勤通风:病毒在外界的生存能力很差,经常开窗通风,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流感传染的风险。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冬春季节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注意增减衣服。
(3)增强抵抗力
合理膳食--多吃水果蔬菜、均衡饮食;
加强体育锻炼;
保证充足睡眠。
(4)合理就诊
流感患者要尽量减少同其他人接触,佩戴口罩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效率,流感期间避免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打喷嚏时建议用手肘或纸巾捂鼻,如果用手掌捂鼻请及时洗手。不要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病毒。
虽然流感病毒具有自限性,但不是所有的流感都可以自己在家处理,如果发现下列情况必须佩戴口罩,立即就医:发热持续三天以上;咳得非常厉害、频繁;吸短促或呼吸困难(担心肺炎的发生)。
三、肠道疾病
因秋季气温高,湿度适宜,不少致病菌“蠢蠢欲动”,想通过污染食物“伺机作案”,让我们病从口入,因此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虽然“病从口入”有些老生常谈,但在肠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仍有大谈特谈的必要。只要我们脑海里多根弦,管住嘴,别让夏季肠道传染病“有机可趁”。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能在局部地区或单位出现暴发流行。
2.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为主。
(1)霍乱:由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临床特点起病突然,剧烈腹泻。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偶有腹痛。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大便呈黄水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肌肉痉挛。
(2)伤寒/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玉溪高发)
(3)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4)感染性腹泻: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如果生活饮用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污染或在水中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苍蝇、蟑螂等媒介昆虫体内存活一段时间,并随着昆虫的活动进行传播,再传给别人。
4.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少吃容易被苍蝇叮咬的食品;生吃瓜果应洗净、削皮。
(2)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炊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
(3)市场购买的熟食和隔餐食品要加熟煮透。
(4)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
(5)若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不能延误病情或造成疫情的扩散;要做好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生活环境的消毒工作;治愈前避免接触他人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
(6)不到病家或流行地串门访友,减少聚餐,不暴饮暴食。
(7)注意饮食、饮水、食具卫生管理,病人的食物可煮沸消毒,病人的粪便及呕吐物应加漂白粉消毒,以防粪便污染水源及食品。
四、肺结核
1.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发生在肺部,称为肺结核。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病人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即可能受到传染。第一次感染结核菌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发病。是否患结核病,主要受感染结核菌的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人体抵抗力强弱影响,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弱则容易患病。
2.肺结核为何在校园容易传播?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肺结核的患病人群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学校具有人员众多、人群聚集密度大的特点,相互间接触频繁,一旦有肺结核患者出现,容易在学生尤其是住校生中传播蔓延,加之早期患者症状轻、不典型,不易引起学生本人及家长、教师的重视,往往延迟就诊,从而引起校园内传播,造成结核病在校园流行与暴发。近年来,我省学校结核病疫情平稳,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远低于全人群报告发病水平。
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后应立即服药,多药联用、不能中断、坚持服药6-8个月,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3.如何预防被感染结核病?
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核心知识要点:
(1)肺结核是长期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2)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3)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及时就诊,排外肺结核;
(4)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6) 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7)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
(8)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